网络钓鱼诈骗是什么
网络钓鱼诈骗是一种 通过欺诈手段获取个人信息或财务数据的网络攻击方式。它通常涉及以下几种手法:
发送欺诈性邮件或信息:
诈骗者通过发送大量看似来自可信来源的电子邮件、短信或社交媒体消息,诱使受害者提供敏感信息或点击恶意链接。这些信息通常包含一个链接,指向一个看起来合法但实际上是恶意的网站。
建立假冒网站:
诈骗者建立与真实网站极为相似的假冒网站,引诱用户输入账号密码等信息,进而通过这些信息盗窃用户资金或窃取个人资料。
利用恶意软件:
诈骗者可能利用木马和黑客技术,通过植入恶意代码或破解口令,窃取用户的敏感信息或直接盗取资金。
群发信息诈骗:
诈骗者通过群发短信或邮件,以中奖、顾问、对账等内容引诱用户在邮件或短信中填入金融账号和密码,继而实施盗窃。
网络钓鱼诈骗的法律后果包括: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为了防范网络钓鱼诈骗,用户应采取以下措施:
不要在网上随意填写个人资料。
开通网上业务前应前往正规银行索要资料,登录正确的网页办理业务。
遇到可疑邮件或链接时,不要轻易点击,最好使用安全软件进行防护。
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以修补可能的安全漏洞。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成为网络钓鱼诈骗受害者的风险。
-
今日辟谣(2025年8月29日)
2025年8月29日谣言:云南德宏暴雨洪灾后“遍地畜牧死亡”?真相:近期,有网民发布视频称“德宏暴雨洪灾后遍地都是牛尸体,养殖户都气晕了”,引发关注。经云南省德宏州农业农村局核实,上述信息不实,德宏州属地未出现洪水冲击养殖场致畜牧死亡情况,未出现较大畜牧业灾情。(来源:“网信云南”微信公众号)误区:
-
公安机关公布涉灾情、险情等领域网络谣言10起典型案例
防汛抗灾抢险是争分夺秒的硬仗,广大群众团结一心、多部门迅速响应,第一时间组织力量投入工作。然而,却有极个别网民为博流量,散布谣言,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公安机关持续开展打击整治涉灾情、险情等领域网络谣言,8月27日,公安部公布10起涉灾情、险情网络谣言典型案例。案例一:陆某兴编造传播“四川泸定桥发生塌方
-
同沃汽车申请车辆加速度预测相关专利,降低数据质量的依赖
金融界2025年7月17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重庆同沃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车辆加速度预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的专利,公开号CN120308136A,申请日期为2025年04月。专利摘要显示,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加速度预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对车辆
-
“网络身份证”来了!申领方法、应用场景戳——
“网络身份证”来了!公安部、国家网信办等6部门联合公布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已于7月15日起开始正式施行。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以法定身份证件信息为基础,以网号、网证、网络身份应用标识为呈现方式,既能证明身份,又能避免个人信息泄露。今后,在网购、办理业务等要用到实名信息场景中,
-
警惕混淆概念、隐瞒实际成本等虚假宣传
本报北京7月10日电(记者刘小燕)近期,一些不法机构或平台通过混淆概念、不实承诺、隐瞒风险等虚假宣传手段,诱导消费者办理网络贷款,不仅给消费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可能使消费者陷入法律纠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今天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群众警惕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的风险,提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