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危害在哪里
犯罪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个人的危害
人身安全:犯罪行为可能导致受害者身体受伤、生命受到威胁,甚至死亡。
财产安全:财物可能被盗窃、损毁,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
精神健康:犯罪行为给受害者及其家属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痛和长期的心理影响。
对社会秩序的危害
社会不安:犯罪引发公众的不安和恐惧,降低社会的安全感。
生活秩序:犯罪扰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在出行、工作等方面都充满不确定性。
道德底线:犯罪侵蚀社会的道德底线,影响人们对法律和社会公正性的信任。
对国家资源的危害
司法资源:犯罪需要大量的司法资源,如警力、法庭等投入,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社会福利资源:用于帮助受害者恢复和重建,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对社会传染性的危害
犯罪示范:不良的犯罪示范作用会影响一些人,使他们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恶化社会治安环境。
对政治秩序的破坏
政权稳定性:职务犯罪破坏政权的稳定,导致政治体系合法性的危机。
执政能力:职务犯罪削弱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对经济秩序的破坏
法治基础:职务犯罪破坏国家政权的法治基础,动摇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政府效能:职务犯罪损耗政府的效能,导致政府运行低效,阻碍经济活动的正常运作。
综上所述,犯罪的危害是广泛而深远的,涉及个人安全、财产安全、社会秩序、国家资源、社会传染性和政治秩序等多个方面。因此,必须坚决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
深耕金融IT服务领域 宇信科技获绿发信评ESG评级A级
国内金融IT服务龙头企业北京宇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宇信科技”)近日获得ESG评级A级认证。该评级由海南绿色发展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发信评”)评定,体现了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综合表现获得专业认可。作为经中国人民银行备案的信用评级机构,绿发信评通过专业的评级体系,对宇信科技的
-
公安机关公布涉灾情、险情等领域网络谣言10起典型案例
防汛抗灾抢险是争分夺秒的硬仗,广大群众团结一心、多部门迅速响应,第一时间组织力量投入工作。然而,却有极个别网民为博流量,散布谣言,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公安机关持续开展打击整治涉灾情、险情等领域网络谣言,8月27日,公安部公布10起涉灾情、险情网络谣言典型案例。案例一:陆某兴编造传播“四川泸定桥发生塌方
-
屏山时评:努力为残障人士就业破除障碍
日前,在福州市台江区鳌港苑小区,一个由多部门联合打造的“无声驿站”启用。作为我省首家融合助残就业、一刻钟便民服务与新业态关怀的“无声驿站”,网点积极探索“党建+助残+快递”新模式,为残障人士提供暖心就业港湾。残疾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力量。一份体面的工作,正是他们融入社会最坚实的阶梯。“无声
-
台湾人口连续19个月负增长 将正式迈入“超高龄社会”
中国台湾网8月10日讯 根据台湾地区内部事务管理部门公布的最新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台湾人口总数为23337936,计算自然增加与社会增加后,总人口较6月份减少8805人,为连续19个月负增长。8日公布的户籍登记资料显示,台湾65岁以上人口数为458万人,占总人口19.64%。据介绍,一般将65岁以
-
十卷本《英国社会治理研究丛书》在京首发
中新网北京7月21日电 (记者 应妮)《英国社会治理研究丛书》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发。这部十卷本大型丛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郭家宏教授担任主编,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杨共乐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鹏社长、丛书主编郭家宏教授共同为新书揭幕。嘉宾现场为新书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