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的意义和来历(红领巾是怎么来的)
2022年6月1日,中国邮政发行《我和祖国一起成长》特种邮票一套5枚,邮票图案名称分别为:热爱祖国、刻苦学习、崇尚科学、强健体魄、尊重劳动。其中,有3枚邮票表现了佩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形象。 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是少先队组织的重要象征。那么,红领巾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是来自苏联女工的红头巾

1960年苏联《列宁诞生90周年》纪念邮票中的一枚“列宁与少年儿童在一起”

1964年苏联《 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邮票

1982年苏联《列宁少先队60周年》邮票 1922年2月13日,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的少先队组织,在苏联莫斯科诞生了。刚成立的少先队,没有特殊的标志。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十分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推荐共青团给少先队员们设计一种特有的标志。在一次接纳新队员的大会上,来参加会议的先进女工把自己的红色三角头巾解下来系在少先队员的脖子上,勉励他们说:“戴着它,别玷污了它!它的色彩是同革命战旗一样的!”红领巾就这样诞生了。
二是源自俄罗斯的东正教

1991年苏联《 苏联文化基金会 东正教钟楼》邮票

1940年苏联《少先队队徽和劳卫制章》邮票,邮票右侧有两名佩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

1970年苏联《列宁少先队》邮票,第3枚邮票前景为一枚五星徽章和红领巾
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那时候东正教会在俄罗斯势力很大,小孩子每个星期天上“主日课”时都会带着红领巾当作一个识别标志。在布尔什维克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俄共(布)为加强孩子的共产主义教育,设立了少先队,那时候俄罗斯社会以红领巾当作一种光荣,俄共(布)就全盘接收,以红领巾作为少先队的一种标志,并赋予新的含义——红旗的一角。
在中国还有一种说法是源自安源儿童团的红飘带

文12《毛主席去安源》邮票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七十周年》纪念封 1922年4月,安源党组织首先将王耀南、刘玉汉、张正等7名小矿工召集组织起来,培养和训练他们,交给他们一些简单的工作任务,同时定下了三条纪律:保守秘密,不许打架,完成任务。安源儿童团的雏形就这样,在安源革命的星火燎原中渐渐成型。安源儿童团员佩戴一种红飘带,这种红飘带长90厘米,宽6厘米,两头呈三角形,是现在少先队员佩戴的红领巾的雏形。

纪64《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十周年》纪念邮票第1枚“队徽”
新中国诞生不久,1949年10月13日,党中央委托共青团建立全国统一的少年儿童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6月,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少先队继承了革命战争年代儿童团的优良传统,与过去的儿童团一样,用红领巾作为自己的标志。

2019-2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邮票第4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左上角表现了5名敬队礼的少先队员
少先队队礼是:右手五指并拢,高举过头,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入队誓词》个性化邮票
少先队呼号是:“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回答:“时刻准备着!”

纪64《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十周年》纪念邮票第2枚“夏令营”
星星和火炬燃烧在队旗上,引导着少先队员在党的领导下向着光明和未来前进。

2022-11《我和祖国一起成长》特种邮票第1枚“热爱祖国”
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象征着革命的胜利。

T14《新中国儿童》特种邮票第1枚“授红领巾” 每个少先队员不仅仅要佩戴红领巾,而且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红领巾增光添彩。
-
咸鱼王妃她只想吃喝玩乐by泡芙和可乐免费阅读小说大结局
我屈膝,行了一个标准的礼,动作僵硬得像提线木偶。转身,一步一步走出这间令人窒息的书房。阳光刺眼,我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柳芽等在门外,看到我的脸色,吓了一跳,赶紧上前扶住我:“
-
''穿到古埃及,残暴帝王变为忠犬米洪米洪小说_''穿到古埃及,残暴帝王变为忠犬米洪免费阅读
穿到古埃及沙漠之都——洪都伽斯。钓系小白花米娅表示适应良好。并且逐渐开始调戏帝王。最终帝王心动动情化身忠犬。米娅……米娅去哪了呢?洪都伽斯是一轮永不坠落的太阳拥有
-
(无弹窗)周景扬林薇林国栋小说 (西城墙的东台不二子)小说全集免费在线阅读
1雨夜惊魂雨声敲打玻璃窗的时候,林薇正对着电脑屏幕核对最后一组财务数据。父亲林国栋的公司刚刚度过一场不小的资金危机,空气中还残留着紧绷后的虚脱感。她揉了揉发胀的太阳
-
抖音热推小说《第十日棺开,她竟与仇人同眠》全文在线阅读
最新小说《第十日棺开,她竟与仇人同眠》,主角是萧煜林晚林渊,由西城墙的东台不二子创作。这本小说整体结构设计精巧,心理描写细腻到位,逻辑感强。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人痛快淋漓。
-
刘雅如程昱章节目录 《假千金横扫商界,真相曝光后反击》全文阅读
凌晨四点二十七分,刘雅如的公寓里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咖啡机偶尔的咕噜声。她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将第六版企划案保存,发送给打印机。纸张吐出的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