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用落实四个升级改革行动

中山公用智慧排水平台。

中嘉污水处理厂。

中山公用厂网一体化项目。
2025年6月30日,深中通道迎来通车一周年。这一超级工程,不仅加速了珠江口两岸的融合进程,更见证了中山市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为牵引的深刻蝶变。
今年,中山发布产业科技、城乡形态、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四个升级改革行动方案,强调内涵式发展、集成式改革,提出系列改革目标,亮出全市“百千万工程”下一步“施工图”。中山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山公用”)锁定产业科技、城乡形态两大关键领域,以科技赋能、绿美建设为驱动,扛起高质量发展主力担当。
●文:伍杰
图:中山公用
产业跃升▶▷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场以新质生产力为内核的产业革新,正深刻重塑传统公用事业。
在中山公用“1+3+N”智慧排水平台,巨型屏幕实时跳动着水质、管网、污水处理厂运行的全息数据。该平台集成了510套智能感知设备,将4.4万排水户、2909公里管网、2大污水处理厂、67座泵站纳入“一张图”管理,告别传统“人海巡查”,大幅提升汛期响应效率。“电子水工”24小时在线值守,如同为城市水脉装上“透视眼”与“预警哨”,推动治水从“经验驱动”迈向“精准智理”。
在水务领域,数字化建设先锋号已经吹响,涉及智慧水务、数字民生、管理能效等多个领域共十项重点项目协同推进,融合AI技术的数字化客服平台和供水生产智能分析系统即将全面上线;公司与中山大学、哈工大共建的产学研基地,有多项成果进入实践,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14项,取得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6项,初步形成“研发—转化—应用”高效产业链。同时,积极布局非水业务产业新赛道,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加快形成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山公用在绿色能源新赛道展现出前瞻布局。荣获2025年“北极星杯”优秀案例奖的虚拟电厂平台,以“人工智能+虚拟电厂”为核心架构,构建“源网荷储碳”一体化服务体系。南区的“光储充”超充站为中山首个搭载华为工商业“光储充”全产品场站,600kW超充桩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年减排二氧化碳35吨。目前,正携手镇街共同推进零碳产业园项目,“绿电增值+容量激励+碳资产运营”的创新商业模式正释放聚合效应。
产业升级离不开新质项目的牵引与资本活水的浇灌。在招商引资战场,中山公用联合广发信德引进的通用智能机器人项目已完成选址,这个投资额超亿元、预计年产值10亿元的企业,将填补中山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缺口。与此同时,中山公用积极构建多元化资本平台,通过设立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已撬动约30亿元规模的资本布局。
城乡蝶变▶▷
多维焕新织就绿美新卷
漫步五桂山麓,52公里最美公路蜿蜒在苍翠林海间;驻足长坑水库,7.1公里生态步道串起碧波潋滟。环五桂山示范带项目,正是中山公用以生态基建重塑城乡肌理的生动注脚。
地上铺展绿美画卷,地下织密治水网络——中山公用正以多线并进之势,将生态治理的触角延伸至城市发展的各个维度与区域。
在火炬高新区,一场治水革命悄然发生。今年,中山公用排水平台公司接管火炬高新区厂网一体化工作。在成功实践城区厂网一体化模式的基础上,中山公用正积极将这一成熟经验复制推广至镇街层面。目前,中山公用排水平台公司每日投入200余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推进火炬高新区中山港街道和民众街道的污水系统提质增效、防洪排涝、泵闸站运维与自动化建设等多项关键工作。对区内32条河涌开展影响河涌水质及挤外水专项排查,溯源分析河涌沿岸污染源,目前已整治完成12处问题点位。6月17日,面对台风“蝴蝶”带来的持续强降雨,中山公用排水平台公司展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与应急处置能力,迅速组织防汛人员561人次、车辆设备47台,公用火炬水环境公司组织开展防汛人员162人次、车辆设备40余台,开展中山港街道防汛应急抢险工作。
污水治理能力的跃升同样令人瞩目。中山公用工程公司承建的6座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全部通水,43万立方米/天的增量相当于新建一座中型水库。黄圃大雁厂创新应用铝合金装配技术,工期缩短40%。技术突破更为关键:通过“AOA工艺”替代传统技术,珍家山污水处理厂总氮去除率提升10%,吨水能耗两年降低1.5%,该成果已申报国家技术专利。
在坦洲、港口等镇街,“环卫一体化”服务模式趋于成熟,通过控股当地环卫企业,导入国企标准化体系,系统提升镇域环境卫生品质,将来这种服务模式还将辐射至更广区域,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国企力量,形成城乡治理协同发展的新范式。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乡村:在三乡镇雍陌村,农房风貌提升工程让三乡大道沿线房屋重现岭南风韵,成为网红打卡点。2025年启动的3个农房风貌提升项目将惠及超600户村民,实现“一村一设计、一屋一方案”。
美丽河湖建设同样捷报频传。三年来,中山公用累计铺设截污管网1984公里,涉及190条河涌治理,推动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尤其在南朗左步村开创的农污治理模式,通过“化粪池改造+生态湿地”组合工艺,实现农村污水就地资源化,该案例已入选全省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另外,以大涌公辅中心项目投建运一体化为契机,切入工业污水处理领域,年内启动项目配套主管网及废水中心动工。
改革筑基▶▷
国企担当激活内生动力
翻开中山公用改革台账,一组组数据见证刀刃向内的变革决心,这场从资本运作到人才机制的全面革新,正为企业注入澎湃动能。
在资本运作战场,中山公用展现出上市平台优势:率先启动财务数字化改革,市国资系统首家全模块上线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成功获批国开行牵头的40亿元银团贷款,进一步深化银企的紧密合作;2024年公司债发行利率低至2.38%,在发行当时创下广东省历史上同评级、同期限信用债券最低利率。
科技创新体系的重构更为关键。公司布局10个研发平台(含国家级1个),新增发明专利20项,近三年研发投入达3.39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专精特新企业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家,荣获科创类奖项39项(省级及以上17项),其中与中山大学等单位联合申报的《城市垃圾低碳高氮废水减污降碳技术创新及应用》荣获国家级奖项。
三项制度改革则激活了人才引擎。充分借鉴粤海、华润等市场化标杆企业成功变革经验,实施总部“122”组织变革,实现总编制精简;立足“价值创造、业绩贡献、差异薪酬”优化高管薪酬绩效;建立全员绩效评价体系,强制分布、刚性挂钩绩效工资,实现中层干部100%契约化管理。
与此同时,始终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连续两年跻身“中国ESG上市公司大湾区先锋50”,2023年膺选“大湾区国企ESG发展指数榜单”第8位。公司组建的“百千万工程”党员突击队已结对25个村居,支持“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项目,解决老旧小区二次供水改造等民生痛点,塘敢村帮扶案例获各级媒体关注。
深中通道车流如织,见证着两岸融合的加速度。通车一年间,中山公用以“治水”重焕水乡灵韵,更以科技升级与城乡再造的坚实步履,全程护航“百千万工程”实施。从智慧排水的神经中枢到虚拟电厂的能源大脑,从美丽河湖的治水革命到美丽乡村的生态画卷,中山公用始终以国企之责、创新之力、惠民之心,推动产业筋骨更强健、城乡肌理更秀美。站在新起点,中山公用将继续以“四个升级改革行动”为纲,奋力为中山描绘一幅人水和谐、产城共兴的湾区新图景。
-
中山公用落实四个升级改革行动
中山公用智慧排水平台。中嘉污水处理厂。中山公用厂网一体化项目。2025年6月30日,深中通道迎来通车一周年。这一超级工程,不仅加速了珠江口两岸的融合进程,更见证了中山市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为牵引的深刻蝶变。今年,中山发布产业科技、城乡形态、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四个升级
-
三所新军校面向社会招生啦 都有哪些特色课程?
近年来,军事院校吸引了众多学子。今天,陆军兵种大学、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联勤保障部队工程大学三所新调整组建的军校举行成立大会。三所新军校均为高等教育院校,面向社会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其中,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由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与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士官学校为基础组建,这所学校将会开设哪些特色课
-
山西蒲县一职工“1岁工作,22岁退休”,人事档案有14处涂改,冒领养老金累计69万
山西蒲县疾控中心一职工,“1岁工作、22岁退休”,一边领取养老金累计69万元,一边又在新单位工作取酬;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一中介,长期向4名公职人员行贿, 至少为271人违规办理参保,预计形成养老基金支出损失1.15 亿元。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公布的《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
-
祝红梅:统筹谋划提升创新效能
“十四五”时期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北京市加强统筹谋划,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能,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在顶层设计上,北京着力提升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在北京市科委与中关村管委会实现合署办公的基础上,建立“三城一区”联动发展协调会议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基础研究
-
创新白银 收获真金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袁承咏 文/图/视频6月24日,粤港澳大湾区主流媒体记者采访团结束了白银之旅。记者们以生动的笔触和镜头全面的展示了白银市在新时代所展现的全新面貌。记者团首先来到景泰县。这里的黄河石林闻名遐迩,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其中古石林群10平方公里。进入石林,放眼望去,嶙峋岩柱高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