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人间有爱——缅甸地震救援手记
当地时间3月28日12时50分许,缅甸发生7.9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缅甸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遣中国救援队赴缅甸实施国际救援。按照统一部署,应急管理部派出中国救援队82名队员携带救援装备和物资前往灾区,全力协助缅方开展抢险救援。中国救援队主要由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应急总医院人员组成。

3月29日,中国救援队在北京集结准备出发。
当天半夜接到通知,29日清晨,我已整装待发:携带着采访设备、随身药物和简单的衣服加起来近50斤的行李迅速赶往机场。29日上午,我与救援队员乘上同一班飞机前往缅甸。这是我首次出国参加地震报道。
这几天,我全程参与了中国救援队在缅甸地震灾区的地震救援报道工作。五天里,我见证了中国救援队的专业与坚韧、缅甸民众的坚强与期待。
飞机起飞前,我听到旁边有人在轻声说话,转头看过去,原来是中国救援队队员崔飞乐在起飞前用手机与儿子告别:“你知道爸爸要去干嘛吗?”“去救人!”“你知道爸爸要去哪里吗?”“缅甸!”
3月29日下午,中国救援队抵达缅甸仰光国际机场。
受地震影响,曼德勒省周边机场不具备大型客机起降条件。为了尽可能多地争取震后“黄金72小时”救援时间,中国救援队当即决定在大巴上过夜,连夜奔赴灾区。
道路阻断、信号不通、环境复杂,重重困难缠绊着队伍前进的脚步,600多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20多个小时……

3月29日,中国救援队抵达缅甸仰光国际机场。
“过了这座桥就是曼德勒市了。”随着向导的指引望去,道路旁的残垣断壁逐渐增多。坍塌的寺庙、受损的学校……这些平时人员密集的场所现在空空荡荡,高层建筑表面出现了骇人的裂痕。
30日下午17时左右,我们抵达受灾严重的缅甸曼德勒市。
有150多万人口的曼德勒市,距震中不到20公里,是离震中最近的大城市,也是这次救援的重点。
车一停稳,中国救援队迅速派出一支16人的突击小队前往现场踏勘。
位于曼德勒市区的天空公寓是三栋11层的公寓楼群,其中两座完全坍塌,另一座楼体5层以下发生坐沉垮塌。3月30日上午,当地救援人员在废墟上探测到还有幸存者。中方救援队随即加入,与缅方一道开展工作,分批次进入废墟试图营救幸存者,展开了多轮搜救。

当地时间4月1日上午,中国救援队和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再次来到缅甸曼德勒天空公寓开展联合搜救。

当地时间4月1日上午,中国救援队和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再次来到缅甸曼德勒天空公寓开展联合搜救(无人机照片)。

当地时间4月1日上午,中国救援队和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再次来到缅甸曼德勒天空公寓开展联合搜救(无人机照片)。
我到达长城饭店时,已是半夜。这栋七层的大楼从二层处断裂倒塌,钢筋和管道错综交织。我们的搜救队员使用“蛇眼”生命探测仪搜索到一名幸存者,多方勘测表明生命体征完好。
勘探、协商、破拆……从当地时间3月30日19时30分开始,中国救援队一刻不停,同现场其他救援力量展开联合营救。

3月30日,在缅甸曼德勒,中国救援队队员(左)在长城饭店开展救援。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5小时后,裂缝深处传来救援人员的消息:“人马上出来了,女性,还活着!”
当地时间3月31日0时40分,一名被困60余小时的女性被成功救出。
当担架抬出废墟的那一刻,等待在现场的很多当地民众鼓起掌来。我高举相机,记录下这一瞬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那一刻,我深深感到所有的辛苦与无眠都值得!

当地时间3月31日零时40分,中国救援队经过5个多小时紧张救援,在缅甸曼德勒成功救出一名女性幸存者。
连日来,中方救援队已在缅甸曼德勒市区天空公寓开展多轮搜救,一对缅甸父母寻找着5岁的女儿欣欣。当地时间4月1日,中国救援队和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再次到这里搜救,我也记录下这对父母的焦急与大家共同的期盼。

这是4月1日在缅甸曼德勒航拍的天空公寓形成的叠饼式坍塌(无人机照片)。

4月1日,在缅甸曼德勒,欣欣妈妈在祈祷。
一边拍摄着中国救援队在天空公寓的废墟上搜寻,我也一边在心中默默地为欣欣祈祷、呼唤:坚持住,我们一定会找到你!

4月1日,在缅甸曼德勒,中国救援队和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联合搜救一个名叫欣欣的女孩。
老人、孕妇、女童获救的好消息不时传来,给大家带来些许安慰。而更令我动容的,是曼德勒街头的日常一幕。
3月底4月初的曼德勒,白天气温接近40摄氏度,高温高湿的环境使得蚊虫肆虐。夜幕降临后,在街头避难的人们或是搭起蚊帐,或是就地铺上凉席而坐。人们围坐一圈,吃着面包,就着瓶装水,脸上满是疲惫,却也露出一丝安宁。

3月31日,在缅甸曼德勒,人们在蚊帐里打蚊虫。

一名年轻的母亲陪着一个四岁左右的小男孩,坐在路边凉席上,拿着电蚊拍为孩子驱赶蚊虫。小男孩安心地坐着,全神贯注地摆弄手上的物品。
这是曼德勒街头再平常不过的场景,也是灾难后人们恢复正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灾难总会过去,生活一直继续。

3月31日清晨,缅甸曼德勒的部分居民在一处草坪上避险。
在地震灾区多日,有天早上我乘坐箱货车从营地出发时,一名陌生的大姐过来握住了我的手,红着眼眶不住地说:“谢谢你们。”我更深地领悟到救援行动的意义——让人们看到希望、看到人间有爱,并继续将爱传递。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编辑:肖金兰
-
中国代表团在一般性辩论中发言: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当地时间5月19日,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开幕,会议的一般性辩论主题为:共创健康世界。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一般性辩论发言中表示,中国始终坚定支持世卫组织发挥领导协调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全球卫生发展合作,60余年来,累计向全球7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援外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
-
“走读中国” 内蒙古行:触摸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当提到内蒙古,你的脑海里想象的是怎样的场景?”在2025“走读中国”国际媒体交流项目内蒙古行的启动仪式上,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抛下了这样一个问题。而在随后5日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与乌兰察布市的探索之旅中,各国媒体记者给出了他们的答案。2025“走读中国”国际媒体交流项目内蒙古行启动仪式
-
64位新媒体骨干“会师”上海 打磨文艺批评“利器”
来源:人民网 开班式现场。主办方供图开班式现场。主办方供图人民网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刘颖颖)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的第五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近日在上海开班。本次培训班以“自主话语体系建设视域下的新媒介传播”为主题,旨在加强文艺评论人才和骨干队伍建设,提升运用新媒
-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党的文献形式确立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理论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2023年底召
-
晨读|朱亮:我在浦东拍工匠
作为一位曾经在央视拍摄纪录片的导演,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我曾用镜头丈量过无数山河,记录过万千人生。当双脚真正踏入浦东这片土地,这里蓬勃跳动的脉搏,瞬间叩响了我内心深处对故事的渴望。那些藏在钢筋森林与市井烟火里的匠心传奇,像磁石般吸引着我,迫不及待地举起镜头,开始捕捉新时代工匠独一无二的生命诗篇。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