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小镇”打赢人气“翻身仗”

今年4月底,龙城大道延伸段正式通车。

河道边建起了公园和运动场所。

总投资2.5亿元的惠州市家宜家居灯具灯饰生产项目已经在龙华镇投产。

改造后的龙华农贸市场干净整洁。

龙华镇在广汕公路与龙城大道交会处修建了镇标及公园。
一辆货车沿广汕公路向东行驶,在行至博罗县龙华镇的分岔路口时变了道。沙河之上的龙华桥往前,刚刚全线通车的龙城大道在国道上岔出一个“Y”字路口,成了新的过境通道。
国道“外甩”背后,是一个乡镇发展模式的转轨。数十年前曾凭借过境国道繁华一时的龙华镇,抓住近年来产业转型和项目集聚的机遇,逆转交通区位改变造成的发展困局,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形成良性循环。打破了对“国道经济”的依赖,如今,人气重新回来了。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落地三年,这个曾经的“国道小镇”,如何打出一场人气翻身仗?“初见成效”之年,重现昔日繁华的龙华镇,又将交出一份怎样的新答卷?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廖钰娴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国道“外甩”开辟新产业大道
生活在龙华镇的老一辈居民,大多记得从前的热闹景象。那是上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广汕公路仍是从惠州到广州的必经之路。广汕公路穿镇而过,龙华镇的居民区和工厂沿着国道迅速生长,形成了早期的生产生活集聚带。当时,面积仅58.18平方公里的这个小镇,常住人口已有近2万人。
“那时镇上有最早的茶楼、酒店和卡拉OK,附近乡镇的人都习惯过来消费,不管是不是赶集日,圩镇总是人挤人。”在龙华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退休干部关金粦记得,广汕公路龙华段拓宽后,每天都有大量的货车路过,沿街的饭店门口,总是停满了货车。
不过,这样繁华的景象并没有持续太久。2003年,广惠高速公路通车,替代广汕公路成了新的主流运输通道。“国道经济”由盛转衰,先是路上的货车变少了,而后是文娱场所逐渐搬离,人气就这样逐渐散去。后来的许多年里,龙华镇一度成为博罗西部片区经济发展程度最为落后的乡镇。
同样在这一时期,连接龙华镇和龙溪街道的龙城大道悄然开建。那时的人们都没有预料到,这条仅约3公里长的公路,日后竟会成为龙华镇新的经济“命脉”。
如今,龙城大道坐落着台铃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和广东小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全国10强电动车企业。正是在这条产业大道上,博罗电动车产业从零起步,整车产量在过去3年时间里增长至300万辆,跻身华南地区电动车的重要主产地。
然而,直至去年,这条重要的产业大道仍未全线通车。“由于用地性质等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原因,龙城大道最后的788米延伸段一直无法打通,成了困扰周边居民多年的‘肠梗阻’问题。”龙华镇党委相关负责人说。
企业同样受困其中。“台铃生产基地每天有接近500辆货车进出,龙城大道的‘断头路’没有打通前,我们的货车只能中途绕道穿过人流密集的圩镇中心,经常会遇到拥堵情况。”台铃集团董事长助理何文强说。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龙华镇全力落实国道“外甩”,把推动龙城大道全线贯通作为重点攻坚项目,理顺用地问题,提速道路建设。
今年4月底,龙城大道延伸段正式通车,与先行段连接并全线铺设沥青,成为全长3.2公里、双向四车道的次干道。
“听说家门口的路终于要打通,村民都很开心。镇里和村里的干部到家里来沟通,大家都同意让出自家种有农作物的土地,支持道路建设。”居住在延伸段一旁的村民徐木稳告诉记者,自从龙城大道全线通车后,村民们每到夜间都会在道路两边的人行道上散步,附近做小买卖的人也多了起来,“很久没有见过这么热闹的场景了。”
如今,全线贯通的龙城大道正逐步替代广汕公路,成为新的过境货运通道,大大缓解龙华镇区的交通压力。
“重点提升”破解民生难题
以龙城大道为轴,电动车产业项目的集聚,让龙华镇打出了一场经济发展的“翻身仗”。
统计显示,过去四年,龙华镇经济主要指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增速连年位居全县前列,工业总产值跃居全县第6,今年更是有望突破百亿。
经济实力快速跃升的同时,相对薄弱的基础设施和落后的镇村建设面貌,成了龙华镇亟须破解的发展难题。
“百千万工程”的实施,让龙华镇迎来了“破题”的关键机遇。
2024年1月,惠州市委提出要将“抓两头促中间”思路充分运用到“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培育和镇村建设上,发挥典型镇村示范标杆作用,推动人居环境相对较差、任务艰巨的镇村重点整治提升,并以这“两头”辐射带动其他镇村建设提质增效。
入列全市重点提升镇的龙华镇,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整治。
亟须攻克的第一道难关是“六乱”整治。龙华镇迅速召开镇村组三级联动工作会议,制定镇村干部、党员敲门入户攻坚机制,连续开展了三个月地毯式“六乱”整治,清理了超5000处乱堆乱放和100多处乱搭乱建,圩镇主次干道两侧恢复整洁。
“我们始终把群众的愿景作为工作的指引和动力,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龙华镇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一年,龙华镇以小投入换大变化,全力实施美丽圩镇“七个一”和基础设施提标升级项目,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推动镇容镇貌焕然一新。
如今,龙华镇圩镇主次干道和支路均铺设了沥青,实现“白改黑”。升级改造后的农贸市场变得明亮整洁,设置了蔬菜区、鲜肉区等经营区域,摊位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以前的菜市场经常污水横流,每次买菜回家,裤脚总是溅满了污渍”,退休多年的关金粦把买菜当成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市场环境变好了,买菜也更加舒心了。”
今年以来,龙华镇加快推进3万吨自来水厂、镇卫生院升级改造和公办中小学硬件升级等民生项目建设,推动解决用水、教育、医疗、交通等热点难点问题,让优质民生供给更充分。
3月初,总投资2.5亿元的惠州市家宜家居灯具灯饰生产项目在龙华镇正式投产。“公司有1000多名员工,在项目落户前,当地镇政府就承诺在距离公司1公里的位置建设龙华镇第二小学,为我们解决员工子女入学的问题。”惠州市家宜家居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智勇说,目前,适龄的随迁员工子女均就近安排这所小学或龙华中学就读。
正是由于有了完备的教育配套,家宜家居超过八成员工跟着公司从东莞市搬到了龙华镇,企业生产经营得以顺利开展,预计在3年内可实现满产,届时年产值将达到15亿元。
从2022年项目动工开始,作为外来企业家,张智勇见证着龙华镇经济的腾飞,也目睹了当地镇村面貌和服务配套的改善。“尤其是去年以来,圩镇面貌每天都有新变化,我们看到一个小而美、小而精的乡镇逐渐成形。”张智勇说,道路和马路对面的镇标公园建成以后,公司还成立了跑友群,员工们下班之后都会约着到周围的河道和公园跑步。
落户龙华超10年的惠州市杰创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同样见证了当地营商环境的改善。“这些年镇里对企业支持力度很大,在得知我们增资扩产的计划后,很快就成立专班帮助我们协调土地等问题”,该企业负责人何镜堂介绍,凭借生物柴油产业下游客户的开拓,短短四年杰创生物的产值从5亿元增长至去年的22亿元,预计今年可达到25亿—30亿元。
“以前总是留不住员工,随着这几年镇里环境变好,现在人员稳定多了。”何镜堂说。
镇村重新升起烟火气
现在,人气重新回到了这个“国道小镇”。
如今,龙华镇常住人口已超4万人,比2022年以前增长了近30%。“预计到明年,外来人口数量就会超过本地人口。”龙华镇党委相关负责人说。
集聚了家宜家居、台铃、小刀等多家企业的柳村村,外来人口已有近4000人,成为龙华镇人口最为密集的行政村之一。“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这几年吸引了很多青壮年回流,村里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现状得到了改善。”让柳村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永林感到欣慰的是,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办起了小饭馆和便利店,生意越来越红火,生活也越过越殷实。
“特别是去年圩镇主要道路装上了新路灯以后,整个镇区的夜晚都点亮了,居民和过路司机的出行安全都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在柳村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委员黄鹏达看来,正是圩镇环境面貌的改变,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的完善,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龙华镇工作。
有人的地方就有烟火。在龙华镇,人气从龙城大道沿线的工业带蔓延,圩镇重新升腾起烟火气。
今年“五一”假期,位于龙华镇“一河两岸”旁的龙潮荟美食街开业,并推出首场美食游乐嘉年华,吸引了大量居民前往,点亮了圩镇的夜经济。
“‘五一’原本只是试营业,没想到效果这么好,来的很多是附近工厂的外来务工人员,周围的居民都说很久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场面了。”美食街运营方负责人李俊杰告诉记者,美食街在选址时考察了不少地方,因为看好龙华镇有企业和高校带来的大量人流,最终选择在这里落户。
李俊杰所说的高校即是广州理工学院惠州博罗校区,这也是在博罗设立的首个本科院校。
2023年9月,坐落在双龙大道龙华段旁的广州理工学院惠州博罗校区,迎来了首批新生。这所高校开学,直接为龙华镇新增了近7000常住人口,为龙华镇开辟出不同于过往的另一番繁华。
“从今年9月开始,广州理工学院的大一、大二年级都将在博罗校区学习,到明年9月,博罗校区的在校总人数将达到大约1.2万人。”广州理工学院惠州博罗校区管委会副主任钟任鹏说。
庞大的师生群体,为当地激活了新的消费潜能。围绕广州理工学院惠州博罗校区,民宿、餐饮等业态迅速生长,成为周边村民增收的新途径。
居住在广州理工学院惠州博罗校区周边的殷荣昌,也是学校所在北堤村的党总支委员、村委会委员。他介绍,早在学校开学前,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统筹下,村里就筹资在学校后门的空地建设了小夜市,设置固定摊位,为村民们提供集中摆摊的空间。
如今,每到夜幕降临时,摊主们就开始支起茶饮、小吃和现炒快餐等各类美食档口,等待学生们的光临。“平均下来每个摊位一天的营业额都有几千元,村民不仅有了更多收入,还打发了空闲时间,矛盾减少了,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了。”殷荣昌说。
从国道“一条线”到多点开花,龙华镇烟火气的“平行位移”,正在为这个曾经的“国道小镇”,打开重返繁华之地的更大想象空间。
■数读
龙华镇推进“百千万工程”三年成效
2022—2024年,GDP平均增速达12.1%,居全县第一
过去3年常住人口增长近1万人,目前达4.1万
规上工业总产值跃居全县第6,2024年增速全县第1,2025年预估突破100亿元
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县第1
电动自行车整车产量从2022年的60万辆增长至2024年的210万辆
2023年至今,累计完成“白改黑”项目16个,累计16.45公里
2023年至今,累计落地企业项目11个
■企业声音
台铃集团董事长助理何文强:
未来龙华基地产值有望突破百亿
在博罗县龙华镇,台铃电动车的一条整车生产线上,经历从零配件组装到整车测试的近80道工序后,一台台电动自行车先后下线。
于2020年动工的台铃科技(广东)有限公司项目,一期厂房已竣工并于2022年5月投入使用。2024年,台铃博罗基地实现产值约34亿元,同比增长45.7%;2025年1—4月实现产值13.9亿元,增长68.3%。
“这几年龙华的发展和面貌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作为落户当地的企业,我们感受很深。”谈起博罗县龙华镇的变化,台铃集团董事长助理何文强感慨道。
何文强介绍,台铃项目分两期建设,目前,占地约90亩的台铃项目二期已基本完工,进入竣工验收阶段,预计今年7月进行试生产,9月正式投产。二期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增加年产值5亿—10亿元,届时台铃项目整体年产值将达到40亿元。未来,台铃博罗基地将成为一家以生产新能源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为主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集团化制造服务型企业,预计年产电动自行车200万辆,为当地解决就业岗位约3000个。
近年来,作为电动车产业的链主企业,台铃已经带动了近20家配套企业到龙华镇投资兴业。“未来3—5年博罗基地的产值将朝百亿目标迈进,由此带动的产业链产值将是3倍以上。”何文强说。
-
三山绕一水 飞舟“燃”两岸
【来源:太原晚报】2025太原汾河龙舟公开赛,将于5月28日至31日在太原市水上运动中心举办。为增强群众的比赛参与感,活跃比赛气氛,本次比赛特别设置了水上飞人和龙舟两个群众体验项目。(《太原晚报》5月26日)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竞技项目,龙舟赛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基础广泛,体现对先辈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
-
“国道小镇”打赢人气“翻身仗”
今年4月底,龙城大道延伸段正式通车。河道边建起了公园和运动场所。总投资2.5亿元的惠州市家宜家居灯具灯饰生产项目已经在龙华镇投产。改造后的龙华农贸市场干净整洁。龙华镇在广汕公路与龙城大道交会处修建了镇标及公园。一辆货车沿广汕公路向东行驶,在行至博罗县龙华镇的分岔路口时变了道。沙河之上的龙华桥往前,刚
-
厦门建发集团将赎回15亿中期票据 利率3.96%
观点网讯:5月26日,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将行使2022年度第三期中期票据的发行人赎回选择权。根据公告,该债券简称为“22建发集MTN003”,债券代码为102200170.IB,发行金额为15亿元人民币,起息日为2022年6月22日,发行期限为3+N(3)年,债项余额同样为15亿元,
-
山西13项辅助生殖治疗纳入医保
5月23日,省医保局传来消息,自2024年10月1日起,我省将“取卵术”等13项治疗性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目前,全省已有14130名不孕不育参保患者享受辅助生殖医保报销政策,减轻经济负担2451万元。13项技术入医保甲类乙类分类报销运城市夏县的参保居民樊女士,经历了备孕4年未
-
中东欧博览会进口采购订单超百亿元
新华社杭州5月25日电(记者魏董华)国内外专业采购商数量达1.7万人次,实现展期进口采购订单超100亿元;签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新质生产力领域投资项目24个;人文交流活动吸引超25万境内外游客参与体验……25日,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浙江宁波落下帷幕,本届博览会全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