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入选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4月15日记者从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获悉,近日公布的2025年全国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名单中,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推出的郑州商都文化“解码工程”入选“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推介名单。该项目包括“商都讲坛”“商都沙龙”“商都故事会”和“亳乐研学”等系列全民学习项目。



人人皆学:全民友好的普惠课堂
据介绍,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城市文化会客厅”推出文化解读系列惠民活动,高质量学习资源对公众开放,满足差异性学习需求。“商都讲坛”邀请国内著名权威考古大家,带领文博爱好者溯源以郑州商城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明根脉。“商都故事会”立足郑州本地文化,生动立体的展示“年轻郑、文化郑、国际郑、科技郑”城市新形象。
“商都沙龙”围绕商都有文、有礼、有乐、有藏四大主题,向青少年们提供学习、互动与交流的趣味文博空间。“亳乐研学”教育品牌上线二十余款针对不同年龄层面的沉浸式郑州商都历史文化研学课程,以完善的配套服务和年轻化的表达,成为研学者喜爱的“第二课堂”。



处处能学:延伸特色文博学习空间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博物馆如何更好守护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郑州商都文化“解码工程”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创新解答。该项目打造多个富有特色的学习场景,从文物展厅到研学教室,从遗址现场到古建院落,公众在城市文脉与根脉的交汇之处,可以阅读“立体的城市教科书”,能够体验“行走的历史课堂”,每一步都踏在郑州蓬勃跳动的文化脉搏上。流动的学习空间和文化场景,既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唤醒了这些静静伫立在城市中心的历史文化遗产所蕴藏的活力。
时时可学:线上线下优质服务平台
让优质文博资源“触手可及”,搭建“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博物院的高频讲座、定期沙龙、日常研学,以及每日多场次的义务讲解和志愿讲解,打破传统教育的时间限制,充分调动公众的闲暇时光。“在博物馆里学习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每周我都能在这里学到不一样的知识。”一位本地的“文博发烧友”徐女士说道,“到了假期,我还会带着孙女来体验各种社教和研学活动,感受非常充实。”如今,“商都讲坛”“商都沙龙”“商都故事会”等惠民活动已经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粉丝,场场座无虚席,期期受益匪浅。
“周周有活动,处处见特色。我们将持续围绕郑州城市文化,引入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充分释放优势文博资源,激发大家在‘家门口’学习的热情。”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工作人员表示,“也非常感谢各合作单位,社会各界,省、市及管城区教育单位的大力支持。今后,博物院还将继续开展‘文博+教育’的创新联动,共同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为文化传承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和活力。”
郑报全媒体记者 左丽慧
wjz
-
秦庄社区林业局网格开展手工挂件制作活动
为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近日,仙营街道秦庄社区林业局网格党支部组织开展手工挂件制作活动,独特的文化体验吸引了30余名居民踊跃参与,活动室里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与欢声笑语。活动中,手工老师通过实物展示和生动的讲解,详细介绍了手工挂件的设计理念、制作方法以及其中蕴含的美好寓意。居民们听得全神贯注,
-
全球创意人集结!盐城建军路“小店焕新”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开锣!
为打造兼具中国韵味与国际范儿的城市新地标,江苏盐城市建军路正式启动 “2025建军路小店创意设计征集活动” ,本次活动首次面向全国乃至全球设计师、创意机构及艺术院校师生、创意爱好者开放报名,以“老城腔调·潮玩基因”为核心命题,斥资近30万元奖金池,最高单项奖2万元,邀请全球创意力量重塑这条承载城市记
-
建行山东省分行: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11日讯 (山东经济广播记者 朱帅 通讯员 戚麟)近年来,建行山东省分行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响应总行党委与省委工作部署,大力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将其与常态化学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相结合,为全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建章立制,规划文化建设路径总行相关《实施意见》下发后,
-
“文旅+百业”的安阳实践③丨“+美宿”:栖居于历史与自然的诗画间
聚焦“两高四着力” 同频共振谱新篇编者按文旅产业是绿色产业、低碳产业、朝阳产业,产业链长,受益面广,涉及吃、住、行、游、购、娱,与农业、工业、商业、体育、教育等跨界融合,可以靠一业兴带动百业旺,能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安阳市坚持“更聚焦、更市场、更具体”工作思路,抢跑、领跑文旅深度融
-
长镜头|寻找河北红山文化璀璨星河
日前,“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开幕。这一展览由上海博物馆携手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天津等地的20家文博及考古机构联手策划,是国内迄今规模最大、展品最为全面的一次红山文化主题展。6月18日,张家口宣化郑家沟遗址考古发掘项目队员在1号积石冢工作(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