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点亮千年文明 洛阳师院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成果展在京开幕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吉小平 高雅 通讯员 王蒙
3月31日,“又见神都,文明新生——洛阳师范学院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成果展”,在北京觹堂当代艺术馆启幕。展览通过“青铜二进制”“釉色方程式”“牡丹算法”三大创新单元,集中呈现中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前沿技术成果。

展出的数字复原文物
展览中“青铜二进制”单元以妇好鸮尊、毛公鼎等国宝级青铜器为样本,采用AI补全算法与失蜡法3D打印技术,实现纹饰复原误差严格控制在0.1毫米以内,攻克传统工艺精度瓶颈。“釉色方程式”展区,运用高精度光谱扫描技术,解码唐代三彩釉色科学规律,动态仿真系统首次还原釉料流动与窑变过程,为文物保护提供数据支撑。“牡丹算法”依托深度学习,构建古代纹样与现代文创的转化体系,既溯源武周时期佛教纹样美学,又生成符合当代审美的数字艺术衍生品,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展览还特设数字化元素文创展区,公开展示文物数字补全内容及衍生品。
近年来,洛阳师范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河南省文化遗产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团队,聚焦文物智能虚拟复原、文化基因图谱构建等核心技术,形成“数字采集—智能修复—活化传播”全链条技术体系。其研发的青铜器3D打印新材料、唐三彩釉色动态仿真技术等突破性成果,为河南百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及馆藏文物建立数字档案,并承担国家文物局重点项目,成为“数字中国”战略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实践标杆。
“数字化不仅是保护手段,更是文明活化的桥梁。”洛阳师范学院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张永新表示,此次展览既是科技与人文的对话,亦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洛阳方案”,标志着我国文物数字化技术迈向更高台阶。下一步,实验室将以多学科交叉创新,为文化遗产注入“科技基因”,助力中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另悉,此次展期将持续至4月15日。
-
文旅融合创新催生“汉服经济” 洛阳年轻客群引流成效显著
文旅融合创新催生“汉服经济” 洛阳年轻客群引流成效显著河南经济报记者 韩荣君美团旅行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春季河南文旅呈现爆发式增长。其中,洛阳以"汉服+文旅"创新模式领跑全国,3月中旬以来相关数据出现多项突破。洛阳"复原妆造"搜索量同比激增213%,超越西安、苏州等城市登顶全国榜首。白马寺景区搜
-
高质效办好网络犯罪案件,检察履职协同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建设
4月2日,普陀区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该院网络检察综合履职工作情况,并介绍典型案例。通报显示,2021年至2024年,普陀区检察院共审查起诉网络犯罪案件1098件1806人。犯罪主体呈现年轻化特征,涉案罪名日趋多元,既有针对信息网络的犯罪,又有利用信息网络的上下游关联犯罪。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普陀
-
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开通5条景区直通车
2日,记者从洛阳交运集团获悉,洛阳汽车站和龙门客运中心目前已开通5条景区直通车,方便牡丹文化节期间市民和游客出行。 ●洛阳至龙潭大峡谷 发车站:龙门客运中心,发车时间:每天8:00。 发车站:洛阳汽车站,发车时间:每天8:10、9:10。 ●洛阳至老君山 发车站:洛阳汽车站,发车时间:每天
-
纺织行业加速“智”变(大数据观察)
来源:人民日报核心阅读纺织行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提质升级等相关政策陆续出台,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数智技术,推动管理升级、流程再造、场景创新,让新质生产力为纺织行业添动能。一键生成服装设计创意,虚拟模特展示面料,数字化管理产量及库存……如今的纺织行业,科技范儿十足。过去,高
-
牡丹!牡丹!十四省名城联动报道反响强烈
2025年4月1日,第4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拉开帷幕。与此同时,由洛阳日报社等14个省(区、市)的14家城市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十四省名城联动 千万里国色芳华”——大型融媒体联动报道也正式启动。 当天的《洛阳日报》《洛阳晚报》分别在重要位置,对本次大型融媒体联动报道的启动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