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用的什么法律
法院在审理不同类型案件时,依据的法律也有所不同。以下是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主要依据的法律:
刑事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民事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民法通则》、《合同法》、《婚姻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公司法》、《保险法》、《海商法》、《证券法》、《票据法》、《商标法》、《专利法》、《房地产管理法》等民事、商事法律规范:在实体上主要适用的法律规范。
行政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参照行政规章。
法律和行政法规:适用于所有行政案件。
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适用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
其他法律渊源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地方性法规: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习惯、判例、政策:作为非正式的法律渊源。
综上所述,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根据案件的性质和类型,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裁判。刑事案件依据《刑事诉讼法》,民事案件依据《民事诉讼法》及相关民事法律规范,行政案件依据《行政诉讼法》及相关法律规范,同时还会参考宪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规章等非正式法律渊源。
-
“AI第一案”的意义远不止于保护原创
□李琛(湖南师范大学)近日,北京市通州区法院对北京首例AI侵犯著作权案作出判决:罗某等四名被告人因非法复制他人美术作品并制成拼图销售,非法获利27万余元,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至缓刑一年不等,并处罚金。此案揭开AI技术滥用真相:被告人以“二次创作”为名,行盗版牟利之实。他们精心操控AI工具——
-
特朗普延长TikTok“不卖就禁用”法律宽限期
新华社纽约6月19日电(记者徐静 刘亚南)美国总统特朗普19日签署行政令,将TikTok“不卖就禁用”法律执行宽限期延长90天。这是特朗普第三次给予该法律宽限期。根据行政令,TikTok将继续为在美用户提供服务至2025年9月17日。此前,特朗普分别于2025年1月20日、4月4日两次给予TikTo
-
云南知名景区发布通告:不得擅自进入未开放区域!
6月17日丽江玉龙雪山省级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发布最新通告详情如下↓通 告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玉龙雪山生态环境,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一、玉龙雪山面积广阔,除已开放的甘海子、蓝月谷、冰川公园、云杉坪、牦牛坪等景点外,其余均属于未开放区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旅
-
山西征求意见!事关供热
6月10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通告,向社会公开征求关于《山西省供热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的意见。《条例(草案)》明确,省住建厅负责督促指导各市的城镇供热工作。各市供热主管部门负责督促指导各县、区的城镇供热工作,并指导市本级的热力公司做好自持热源保障工作,确保供热管道和换热
-
捞舆 | 以司法为民企“要账”撑腰,让不敢欠成为清欠终点
□辛语“用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强化失信惩戒,加快拖欠民营企业账款清欠进度。”5月20日,围绕民企关心的拖欠账款问题,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表示,将重点破解政务失信、合同履约不到位等问题。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发改委方面的表态,正是推动法律执行的配套性动作。长期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