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我相信可以依靠的人来了”
新华社仰光3月31日电 记者手记|“我相信可以依靠的人来了”
新华社记者张崇防
“看到来自中国的救援队,我相信可以依靠的人来了。”50岁的缅甸曼德勒市灾民伊伊30日对新华社记者说。
28日,缅甸中部发生7.9级地震。截至当地时间30日下午2时许,缅甸强震已造成约1700人死亡、3400人受伤、约300人失踪,死伤人数还在不断上升。
曼德勒市是此次缅甸地震重灾区,当地连接首都内比都的路面开裂,城中老旧建筑倒塌,旧皇宫围墙裂成碎片,佛塔顶部脱落损毁,拥有百年历史的阿瓦大桥断裂坠入伊洛瓦底江……
伊伊告诉记者,自家房屋在地震中倒塌,她和丈夫及一位邻居躲进了附近的寺庙。但寺庙随后在余震中坍塌,丈夫的3根脚趾被砸断,这位邻居则在送医途中去世。
夫妇俩蜷缩在临时帐篷的角落,双手合十,用指尖抵着眉心。这是地震发生后,他们重复最多的动作。“当时所能做的只有祈祷,直到看到来自中国的救援队抵达缅甸的新闻。”伊伊说。
地震发生后,缅甸政府向国际社会发出求援信号。中方作为首批响应者和快速行动者,星夜驰援缅甸灾区。
从昆明出发的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携带生命探测仪、无人机和卫星设备抵达仰光;从北京出发的中国救援队抵达仰光机场后直奔曼德勒;曾参加土耳其地震救援的香港特区救援队抵达缅甸;中国蓝天救援队等来自中国各地的民间救援力量也接续加入救援队伍。
中方救援队队员们以“联合国认证”的专业能力,争分夺秒地与72小时黄金救援期抢跑。在内比都救出一名幸存者、在曼德勒救出首位女性幸存者……好消息不断从灾区传来。
楠顶挞是内比都一家医院的护士。地震发生当天,她正在值班。房屋坍塌使这家医院的很多医护人员和患者被埋。她站在医院废墟旁一边祈祷一边对记者说,“相信中方救援队一定能找到并救出幸存者”。
楠顶挞不久后获知,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从这家医院救出了1名被困40小时的长者,也是中方医疗队抵达该救援点后救出的第一名幸存者。
“地震是人类共同面对的自然灾害。”在缅甸仰光,33岁的灾民毕漂伦向记者历数近年来发生在印度洋、日本以及中国的多起高强度地震。
尽管依靠科技进步,地震预报更准、预警更早、建筑物抗震性能更好,但在类似此次高强度地震面前,人类依旧显得很脆弱。
中方救援队的驰援如雪中送炭,彰显了中缅胞波之谊。
-
中国代表团在一般性辩论中发言: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当地时间5月19日,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开幕,会议的一般性辩论主题为:共创健康世界。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一般性辩论发言中表示,中国始终坚定支持世卫组织发挥领导协调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全球卫生发展合作,60余年来,累计向全球7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援外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
-
“走读中国” 内蒙古行:触摸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当提到内蒙古,你的脑海里想象的是怎样的场景?”在2025“走读中国”国际媒体交流项目内蒙古行的启动仪式上,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抛下了这样一个问题。而在随后5日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与乌兰察布市的探索之旅中,各国媒体记者给出了他们的答案。2025“走读中国”国际媒体交流项目内蒙古行启动仪式
-
64位新媒体骨干“会师”上海 打磨文艺批评“利器”
来源:人民网 开班式现场。主办方供图开班式现场。主办方供图人民网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刘颖颖)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的第五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近日在上海开班。本次培训班以“自主话语体系建设视域下的新媒介传播”为主题,旨在加强文艺评论人才和骨干队伍建设,提升运用新媒
-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党的文献形式确立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理论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2023年底召
-
晨读|朱亮:我在浦东拍工匠
作为一位曾经在央视拍摄纪录片的导演,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我曾用镜头丈量过无数山河,记录过万千人生。当双脚真正踏入浦东这片土地,这里蓬勃跳动的脉搏,瞬间叩响了我内心深处对故事的渴望。那些藏在钢筋森林与市井烟火里的匠心传奇,像磁石般吸引着我,迫不及待地举起镜头,开始捕捉新时代工匠独一无二的生命诗篇。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