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夏季如何防治蚊、蜱传疾病?省疾控专家温馨提示→
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健全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保障人民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情况。



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记者:
请问,目前山东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中的多渠道监测主要覆盖了哪些重点领域?对于可能存在的“社会面盲区”,是否已实现监测全覆盖?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王燕:建设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的重要目标是要实现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重点传染病的早发现、早预警和早处置。
为此,全面布局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监测渠道覆盖了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到易感人群的传染病流行的全链条。一是围绕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早发现早报告,出台了疑似传染病严重临床症候群和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监测方案,系统性开展传染病症候群的识别报告、标本采集与实验室检测、可疑病例初步流调等技术培训,建立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协同联动和疾控机构早期介入机制。二是围绕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测“一锤定音”,建设覆盖全省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网络。省疾控中心在省有关部门支持下,整合致病菌识别网、呼吸道多病原监测、腹泻病多病原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等网络,升级改造菌毒种保藏库,初步搭建了新突发传染病实验室检测技术平台。三是围绕社会感知体系的建设,建设了舆情监测系统,对监测发现的信息联动开展线下调查核实。此外,省疾控中心还对公众健康咨询热线的咨询问题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同时,第一时间从中捕捉异常信号。
现阶段的监测工作重点聚焦于消除“社会面盲区”,下一步还要围绕拓展监测内容和提升技术方法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的探索与创新。一是聚焦未知和潜在的“传染源”,扩大实验室监测网络,规范生物标本采集与实验活动管理,将人间传染的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监测的触角进一步前移至候鸟、野生动物、养殖业等可能感染人类的各个环节,构建适应山东省情的病原微生物谱,为新突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监测预警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聚焦传染病流行趋势的科学研判和精准预测,将疫情报告等主渠道监测数据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监测、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监测等多渠道监测数据进行汇聚分析和相互验证比对,进一步提升传染病风险评估的科学性。三是聚焦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开展重点传染病从初筛到结局的全过程监测。开展重点人群和高危个体的健康风险评估,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多维度地开展防控效果评价,为优化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海报新闻记者:
《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到,要加强病媒生物与环境相关风险因素监测,能否介绍一下,目前山东在病媒生物监测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接下来将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王学军: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和控制是预防和控制媒介生物传染病的主要手段和措施。近年来,不断强化病媒生物监测,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构建起病媒生物生态学、抗药性和病原学“三位一体”的监测模式。建有国家级和省级病媒生物监测点8类174个,全面系统地开展鼠、蚊、蝇、蟑螂、蜱和恙螨等重要病媒生物的生态学、抗药性和病原学监测。基本掌握了重要病媒生物的种类分布、侵害状况,病媒生物对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及携带相关病原体的现状。二是积极开展病媒生物危害风险评估。2020年,率先实现了病媒生物监测数据的网络直报,开展病媒生物危害风险评估,大大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利用率和时效性,为媒介生物传染病进行预测预警,并指导科学防控。近年来,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基本平稳,没有发生媒介传染病的异常波动。三是开展病媒生物科普知识宣传。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以及6月6日“世界害虫日”宣传活动,通过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开展科普宣讲和宣传,提升了公众对病媒生物危害及防制知识的知晓率。
下一步,将认真落实《三年行动计划》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优化完善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加快重要病媒生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开展病媒生物生态学、抗药性、病原学监测;提高监测预警平台的智能化和可视化功能,充分发挥病媒生物监测在媒介生物传染病防控中的监测预警作用。二是及时掌握病媒生物携带病原体情况。重点开展鼠、蚊虫和蜱的病原学监测,适当增加检测频次,扩大监测范围,探索“一标本多检测”模式,为媒介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开展消除病媒生物危害试点。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虫控试点,选择环境友好控制技术和措施,提高病媒生物防制效果,减少病媒生物的危害和侵扰,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目前已进入夏季,是蚊传、蜱传疾病的高发季节,比如:登革热、乙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在这里也给大家几点温馨提示:一是强化环境治理。清除各种小型积水及房屋周边杂草,减少蚊虫和蜱的孳生。二是主动加强防护。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做好物理防护。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裸露皮肤涂抹蚊虫驱避剂,避免在草地或树林下久坐。家庭可使用蚊香或杀虫气雾剂灭蚊。三是及时做好处置。被蜱叮咬后要尽快用镊子将其假头全部拔出,并用肥皂水清洗伤口,2周内若有身体不适,请尽快就医。

新黄河记者:
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监测预警效能的关键支撑,请问,山东在推进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传染病早发现、早预警的能力?
王燕:高度重视传染病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将省统筹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平台纳入“数字强省”建设统一规划,由省级统一开发,分阶段建设,各市和有关单位分级部署应用。山东的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建设起步较早,1.0版诞生于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主要开展医疗机构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监测和学校、民政服务机构症状监测;2.0版将症候群监测范围扩大至呼吸道、腹泻、发热伴出血、发热伴出疹、脑炎脑膜炎症候群和病原学监测,针对不同类型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进一步优化预警参数,已接入各级各类机构近4万家;目前正在进行初设的3.0版将进一步完善和扩展监测数据采集,紧紧把握“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X”等政策主线,全面建设“数智疾控”。
目前,省疾控中心联合山东大学共建重点实验室,研发了基于“锚框算法”的传染病监测预警模型,部分模型已经实装在省统筹平台中应用,主要用于综合分析疾病的流行趋势、季节性、地区性差异等要素,通过系统训练不断迭代并提高预测精度。省疾控中心在内部局域网部署了一系列私有大模型供专业技术人员研究性使用,为建设和部署全省疾控系统的垂域大模型和传染病防控智能体进行技术准备,有望在流感大模型、非常见传染病辅助诊断、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决策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在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面临一些挑战。下一步,将在以下三个方面集中发力,进一步夯实传染病防控的“数字底座”和数治体系。一是通过系统培训,提升各级疾控人员的“数字素养”,推动建设一支疾控信息化保障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培养1000名具备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信息分析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二是通过建设省公共卫生大数据分析平台,对来源于多部门、多渠道的多源异构数据进行系统治理和智能化分析,根据公众、医疗机构和教育、民政、市场监管、文旅、交通和畜牧等部门的特定需求,定向通报更具针对性的预警信息,提高监测数据的使用效率;三是通过与高校、IT企业强强联手,建设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组建联合攻关小组,结合真实世界的应用不断打磨数据、算法和模型,不断丰富应用场景,重点拓展在免疫规划、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大众新闻记者 程文琪 摄影 李亚平 崔晗 策划 陈巨慧)
-
特写:香港民众争睹海军航母编队真容
中新社香港7月5日电 题:香港民众争睹海军航母编队真容中新社记者 刘大炜 戴梦岚“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5日一早,《我和我的祖国》再次在停泊于香港维多利亚港西锚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母舰山东舰上唱响。悠扬的歌声飘荡,为山东舰航母编队面向香港民众的舰艇开放活动拉开帷幕。人群中,香港市民
-
抓好大招商 促进数字经济大发展
【来源:贵阳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_行业资讯】近年来,贵州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大数据领域异军突起,“中国数谷”声名鹊起。然而,要实现从“先行者”到“领跑者”的跨越,必须紧抓招商引资这一“关键引擎”,以“数”为媒,以“商”聚力,将大数据先发优势转化为持续的发展胜势,在数字经济蓝海展现贵州新风采。创新
-
中国移动三大核心布局 助力南亚东南亚数字经济新发展
【来源:云南网】6月30日,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和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举办的面向南亚东南亚数字合作推介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移动副总经理陈怀达出席,中国移动数智化部副总经理陶涛发表主题为《建设跨境数据交易高速公路,服务数字信息大通道建设》的演讲,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副总经理陈志伟参加算力产业集群建设及数字出
-
知本洞察:从“AI+金融”热潮看投顾行业的下一步进化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变革,其中尤以智能投顾领域最具代表性。“AI+金融”热潮兴起,为金融服务模式带来了深层次的变革,也推动了投顾行业的下一阶段进化。一、“AI+金融”崛起背后的逻辑“AI+金融”热潮的兴起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驱动力:一方面,金融市场
-
以会为媒,与跨国公司携手前行
□ 本报记者 孙源泽 于新悦6月18日至20日,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在青岛举行。本届峰会以“跨国公司与中国—链接世界 合作共赢”为主题,在三天的会期里,参会嘉宾以会为媒,凝聚起跨国公司与中国携手前行的广泛共识。据悉,本届峰会共有40个重点项目签约,总金额达59.3亿美元,涉及高端装备、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