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草莓农药残留量大”,出现“草莓瘟”?!真相竟是……
来源:央视财经
近期关于草莓的一些传言出现在网络上。上海辟谣平台最近收到举报:部分社交平台出现大量所谓的“善意提醒”,说有一种病叫“草莓瘟”,孩子吃了草莓就会发烧咳嗽、上吐下泻,原因是“草莓上农药残留量大”,这种说法可信吗?
关于草莓农药残留量大的说法由来已久,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草莓果肉裸露在外,人们直接食用,此外果肉柔嫩,无法用力清洗。听上去貌似容易让人信上几分。然而,这种说法其实违背了农业常识。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植物科学系主任连红莉告诉记者,在种植草莓过程中,只有在定植草莓苗时使用一点点农药,主要是为了将草莓苗可能携带的病菌等杀死,而且相关农药不会对食用安全造成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植物科学系主任 连红莉:草莓开花以后,对药特别敏感,而且它一旦开花,还需要蜜蜂来进行授粉,所以一般开花以后,基本上是不用药的。从开花到草莓成熟差不多要30天至45天,开花之前打的药,基本上都已经被分解了,都是非常安全的。其实草莓和其他蔬菜等农作物比起来,最大的优势是生长成熟的时间是冬季,周围的环境中也没有病虫害,开花以后一直到成熟,完全是不施药的。

记者从河南省安阳市草莓种植户了解到,确实如此。他告诉记者,开花后别说是施肥,连喷水都不行。
大棚里种出来的草莓是反季水果吗?
网上还有说法称“冬天上市的草莓是大棚种植,属于反季水果,不能吃”。这是真的吗?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植物科学系主任连红莉介绍,正是因为设施的普及才让我们尝到了鲜美的草莓。以前,没有设施大棚,植物为了保证繁衍休眠,到4月份、5月份后,气温升高了才开始迅速开花,结果的过程非常快,反倒果实品质不太好。设施大棚就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果实的品质其实是比露天栽培的要好得多。
所以,大棚种的草莓不是反季水果,而是现代农业根据草莓生产特性,采用的恰当的种植方式。
“多头”“空心”“白色”草莓与激素无关
针对有些草莓出现“多头”或者“空心”的现象,有说法认为这是和草莓打了激素或膨大剂有关。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植物科学系主任连红莉解释,绝大多数和激素或膨大剂无关,主要是花芽分化、授粉不良、品种特性问题、环境不合适等原因造成。
-
通辽市大田播种按下“加速键”
五月的通辽,黑土地上涌动着勃勃生机。4月11日至13日,通辽市迎来首场接墒雨,这场“及时雨”为土壤补足墒情。借着天时地利的双重利好,这几天,通辽市大田春播按下“加速键”,以日均超5万亩的播种速度,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粮食安全新答卷。预计全市今年粮食播种面积将超1900万亩,其中玉米播种1750万亩以上。
-
葱花味的浪漫,真香!
“五一”假期,云南昆明再添一处赏花佳地。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的中乌全球葱园(昆明中心),正在进行的第七届葱属植物文化艺术展上集中展出了10余个品种、数千株观赏性葱属植物。昆明植物园展出的葱花。罗文鑫 摄这些观赏性葱属植物,既有大众日常熟悉的“葱”“蒜”,饭桌上常见的韭菜
-
河北:多措并举综合利用盐碱地
盐碱地素有土地“顽症”之称,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阻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记者走访调研发现,近年来,河北省因地制宜改造提升盐碱地,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合理发展盐碱地相关产业,初步形成轻度盐碱地粮油种植模式、中度盐碱地粮饲轮作模式和重度盐碱地生态修复模式,
-
武汉纱帽街月亮湾社区拓印活动温暖老年时光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焦怡婷)4月25日上午,武汉经开区纱帽街道月亮湾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化身诗意工坊,辖区30位老年居民以植物为笔、帆布为纸,将烂漫春色拓印成包,镌刻时光温柔。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活动现场,志愿者化身 “拓印导师”,耐心讲解拓印工具的使用诀窍与手工包制作流程。老人们漫步春光收
-
漯河:专家现场指导“一喷三防”
“这是防治蚜虫的药,一亩地的使用量为15毫升至20毫升,兑1500毫升水。这10瓶药可打30亩小麦……”4月18日,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漯河综合试验站站长,市农业科学院首席植保专家,省、市优秀科技特派员李世民,一边送上农药一边指导无人机操作手。当天上午9点,李世民带领团队到位于郾城区龙城镇的漯河市兴民